弘扬中医智慧,巧解痛风之困——世界痛风日特别宣传
每年的4月20日是世界痛风日,设立这个纪念日,旨在引起人们对痛风这种常见且危害不容小觑的疾病的关注,提高全社会对痛风的认知和防治水平。-望江县中医院张勇医师带您认识痛风。
一、痛风是什么?
痛风是一种由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,与嘌呤代谢紊乱及(或)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,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。简单来说,当我们身体里产生的尿酸过多,或者尿酸排泄不畅时,尿酸就会形成结晶堆积在关节等部位,从而引发疼痛、肿胀等症状。
二、痛风的症状表现
1. 急性发作期:多在夜间突然发病,受累关节剧痛,首发关节常为大脚趾,其次为足背、足跟、踝、膝、腕和肘等关节,关节可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。
2. 间歇发作期:痛风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缓解,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,或遗留局部皮肤色素沉着、脱屑及刺痒等,然后进入无症状的间歇期,历时数月、数年或十余年后复发。
3. 慢性痛风石病变期: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是长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,大量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皮下、关节滑膜、软骨、骨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结果。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,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及鹰嘴、跟腱和髌腱等处。
三、痛风的危害
痛风不仅会带来关节疼痛的折磨,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。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导致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,严重时可影响肾脏功能,甚至发展为肾衰竭。此外,痛风还与代谢综合征、2 型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,增加这些疾病的发生风险。近年来因痛风引发的尿毒症不在少数。
四、如何预防痛风?
1. 合理饮食: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,如动物内脏、海鲜、肉汤、豆类等;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,多饮水,每日饮水量保证在 2000ml 以上,促进尿酸排泄。
2. 控制体重: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,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,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。
3. 适量运动: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游泳等,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的大量运动,以免诱发痛风发作。
4. 戒烟限酒:尽量戒烟,限制饮酒,尤其是啤酒和白酒,酒精会抑制尿酸的排泄,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。
中医视角下的痛风:从“痹症”说起
中医虽无“痛风”之名,但古籍中“痹症”“历节风”“白虎历节”等描述与痛风症状高度契合。中医认为,痛风的发病与湿、热、痰、瘀密切相关:
内因:饮食不节(过食肥甘厚味)、脾肾亏虚,致水湿代谢失常,酿生痰湿。
外因:外感湿热之邪,或痰湿久蕴化热,流注关节,气血瘀阻,引发红肿热痛。
二、中医特色疗法:标本兼治痛风,望江县中医院肾内科在治疗痛风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,主打中医中药的治疗,有自己的特效中药方,疗效确切复发率低。
1. 中药辨证施治
根据不同证型,中医采用个体化方剂:
湿热蕴结型(关节红肿热痛):清热利湿,通络止痛。
痰瘀阻滞型(关节畸形、痛风石):化痰祛瘀,软坚散结。
脾肾两虚型(久病体虚、尿酸反复):温肾健脾,调节代谢。
2. 外治辅助疗法
中药熏蒸:用透骨草、乳香、没药等药材熏蒸患处,温通经络,缓解疼痛。
针灸推拿:针刺阿是穴、三阴交、血海等穴位,或艾灸足三里、关元穴,调和气血,祛湿散寒。
中药泡脚:以黄柏、大黄、忍冬藤等煎汤泡脚,引热下行,减轻关节肿胀。
三、中医饮食与生活调养:未病先防,既病防变
1. 食疗方:
薏仁赤豆粥:薏苡仁、赤小豆健脾利湿,适合日常调理。
葛根茯苓茶:葛根解肌退热,茯苓利水渗湿,帮助降低尿酸。
2. 起居建议:
避免贪凉饮冷,夏季空调温度不宜过低;
适当运动,如八段锦、太极拳,增强正气,但忌过度劳累。
四、中医治痛风的优势:整体调理,副作用小
中医强调“治病求本”,不仅缓解痛风急性发作的疼痛,更注重从脏腑功能入手调节代谢。与西药相比,中药副作用相对较小,且能通过改善体质,降低痛风复发率,尤其适合长期调理。
让我们在世界痛风日之际,传承中医千年智慧,用天然疗法对抗痛风!如有需要,可前往正规中医院咨询,量身定制调理方案,重拾健康生活!